解決方案
SOLUTION
蘆筍
蘆筍是天門冬科天門冬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石刁柏的幼苗,可供蔬食。
未出土的呈白色稱為白筍, 出土后呈綠色稱為綠筍。即使生產地域不同,但不管是哪款蘆筍品種,只要照到陽光就會變成綠蘆筍,埋在土中或遮蔽陽光,就會讓蘆筍色澤偏白。
溫度
蘆筍對溫度的適應性很強,既耐寒,又耐熱,從亞寒帶至亞熱帶均能栽培。但最適于四季分明、氣候宜人的溫帶栽培。在高寒地帶,氣溫-33℃,凍土層厚度達1米時,仍可安全越冬,產量雖低,但質量較好。蘆筍種子的發芽始溫為5℃,適溫為25~30℃,高于30℃,發芽率、發芽勢明顯下降。用種子繁殖可連續生長10年以上。冬季寒冷地區地上部枯萎,根狀莖和肉質根進入休眠期越冬;冬季溫暖地區,休眠期不明顯。休眠期極耐低溫。春季地溫回升到5℃以上時,鱗芽開始萌動;10℃以上嫩莖開始伸長;15~17℃最適于嫩芽形成;25℃以上嫩芽細弱,鱗片開散,組織老化;30℃嫩芽伸長最快;35~37℃植株生長受抑制,甚至枯萎進入夏眠。蘆筍光合作用的適宜溫度是15~20℃。溫度過高,光合強度大大減弱,呼吸作用加強,光合生產率降低。
蘆筍每年萌生新莖2~3次或更多。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莖供食用,其生長依靠根中前一年貯藏的養分供應。嫩莖的生長與產量的形成,與前一年成莖數和枝葉的繁茂程度成正相關。隨植株年齡增長,發生的嫩莖數和產量逐年增多。隨著根狀莖不斷發枝,株叢發育趨向衰敗,地上莖日益細小,嫩莖產量和質量也逐漸下降。一般定植后的4~10年為盛產期。
土壤
蘆筍適于富含有機質的砂壤土,在土壤疏松、土層深厚、保肥保水、透氣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上,生長良好。蘆筍能耐輕度鹽堿,但土壤含鹽量超過0.2%時,植株發育受到明顯影響,吸收根萎縮,莖葉細弱,逐漸枯死。蘆筍對土壤酸堿度的適應性較強,凡pH為5.5~7.8之間的土壤均可栽培;而以pH6~6.7最為適宜。
水分蘆筍蒸騰量小,根系發達,比較耐旱。但在采筍期過于干旱,必然導致嫩莖細弱,生長芽回縮,嚴重減產。蘆筍極不耐勞,積水會導致根腐而死亡。故栽植地塊應高燥,雨季注意排水。
一、蘆筍需肥特點蘆筍生長發育從土壤中吸收氮、磷、鉀、鈣較多,鈉對蘆筍的生長也是有益元素。據報道,每畝嫩莖4000千克時,需吸收氮6.8千克、磷1.75千克、鉀5.94千克,其吸收比例為1:0.26:0.87。蘆筍需肥量最多的是速生期,即莖、葉形成期,為嫩莖需肥量的3倍以上。蘆筍定植后當年和第二年,用肥量僅為正常用肥量的30%~50%,第三年為正常用肥量的70%,第四年以后進入成齡期,植株生長旺盛,需肥量按正常施肥量施用。多年的施肥試驗結果表明,氮、磷、鉀齊全時產量最高;只施磷、鉀肥時,產量最低;缺鉀或缺磷時,對產量的影響沒有缺氮明顯??梢姷獙μJ筍的影響較大。氯對蘆筍有多方面的作用,含氯化肥不僅可提高蘆筍產量和品質,還有明顯防治莖枯病的作用。據報道,蘆筍施用氯化鉀、氯化銨與施用等養分而無氯的化肥相比,產量增加一成,一、二級蘆筍比例高6%~10%,空心率減少24%~48%,莖枯病推遲9~15天。
二、幼齡蘆筍施肥方法幼齡蘆筍生長發育的特點是植株較小而生長旺盛,由于不采收或輕度采收,單位面積施肥量約為成齡蘆筍的50%~70%。施肥應在早春首批幼莖萌發出土時,距植株20~30厘米處開10厘米深的溝,每畝施45%復合肥5~8千克、草木灰50~60千克,施后覆土;第二批嫩莖出土時施45%復合肥5~8千克。在氣候、土壤、墑情適宜情況下,幼齡蘆筍一般每隔30~40天抽發一批新的嫩莖,應相應施用追。小編建議蘆筍追肥最好結合灌水進行,以充分發揮肥效。入秋后幼齡蘆筍生長發育更加旺盛,應在9月中、下旬重施一次秋肥。一般每畝可施45%復合肥30~40千克,或過磷酸鈣10~20千克、尿素10~15千克、氯化鉀10~15千克。
三、成齡蘆筍施肥方法一般每畝目標產量400千克蘆筍,需施氮10.8千克、磷7千克、鉀9.6千克,其比例為6:4:5。成齡蘆筍一般每個生長周期施3次追肥。第一次在春季培土前施用,催芽肥每畝施45%復合肥10千克或尿素5~8千克。第二次在嫩莖采收期過后,約6月上中旬,可施腐熟有機肥800千克、45%復合肥15千克、過磷酸鈣40千克,混合后施于培土壟兩側的取土溝內,然后覆土。第三次在早秋施補勁肥,可施45%復合肥20~30千克或氯化鉀10千克、過磷酸鈣20千克,為次年春季嫩莖豐收積累養分。
四、蘆筍施肥注意事項1、缺氮時蘆筍嫩莖易硬化;缺磷而氮過多,則嫩莖會發生苦味、空心。2、過多施用酸性肥料會增加嫩莖苦味;蘆筍施用的氮肥以硝態氮為好。3、含硫化肥會增加蘆筍苦味。4、蘆筍生長發育還需要鈣和少量氯化鈉。5、每年最后一次追肥應在霜降前2個月完成,追肥過遲,易引起蘆筍植株后期徒長,影響次年植株生長和產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