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決方案
SOLUTION
馬鈴薯(土豆)
土豆的學名是馬鈴薯,“土豆”是方言說法。
土豆的概述
土豆(馬鈴薯)是茄科茄屬植物,多年生草本,但作一年生或一年兩季栽培。地下塊莖呈圓、卵、橢圓形等,有芽眼,皮紅、黃、白或紫色。地上莖呈棱形,有毛。奇數羽狀復葉。聚傘花序頂生,花白、紅或紫色。漿果球形,綠或紫褐色。種子腎形,黃色。多用塊莖繁殖。性喜冷涼高燥,對土壤適應性較強,但以疏松肥沃的砂質土為佳。在中國各地,馬鈴薯的稱呼又有不同,東北稱土豆、華北稱山藥蛋、西北稱洋芋、江浙一帶稱洋番芋,廣東及香港稱之為薯仔。
馬鈴薯是目前世界上除了谷物以外,用作人類主食的最重要的糧食作物,主要食用其地下塊莖。在全世界廣泛種植,并被培養出了數千個品種。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,但對氣候要求涼、冷、燥,在濕熱地區雖然也能生長,不過一代以后品種就會退化,需要經常從寒冷地區引進新的馬鈴薯種。
土豆的生長環境:
土豆性喜冷涼,是喜歡低溫的作物。其地下薯塊的形成和生長需要疏松透氣、涼爽濕潤的土壤環境。對溫度的要求較高,但土豆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,現已遍布世界各地,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并獲得較高產量。
土豆的生長過程:
1、休眠期。塊莖休眠始于匍匐莖尖端停止生長和塊莖開始膨大的時刻。休眠期的長短關系到塊莖的貯藏性,關系到播種后能否及時出苗,因而關系到產量的高低。
2、發芽期。馬鈴薯的生長從塊莖上的芽萌發開始,塊莖解除了休眠,芽和苗明顯生長。從芽萌生至出苗是發芽期,進行第一段生長。發芽期生長的中心在芽的伸長、發根和形成匍匐莖,營養和水分主要靠種薯。
3、幼苗期。從出苗到第六葉或第八葉展平,即完成1個葉序的生長,稱是第二段生長,為馬鈴薯的幼苗期。幼苗期經過的時間較短,不論春作或秋作只有短短半個月。
4、發棵期。早熟品種以第一花序開花,晚熟品種以第二花序開花,為馬鈴薯的發棵期,為時1個月左右,發棵期主莖開始急劇拔高,根系繼續擴大,塊莖膨大到鴿蛋大小,發棵期有個生長中心轉折階段。
5、結薯期。即塊莖的形成期。此期莖葉生長日益減少,基部葉片開始轉黃和枯落,植株各部分的有機養分不斷向塊莖輸送,塊莖隨之加劇膨大。結薯期的長短受制于氣候條件、病害和品種熟性等。
一般每生產1000公斤土豆,需純氮肥量5~6千克、磷肥1~3公斤、鉀肥12~13公斤,一般需鉀肥量較多,氮次之、磷較少。
基肥:一般基肥以有機肥為主,輔施土豆專用硫酸鉀復合肥,施肥量為畝施有機肥2500~3000公斤,土豆專用肥畝施45~50公斤左右。
追肥:一般追肥要巧施,看土豆長勢如何?酌情施肥,常見追肥為齊苗時,結合中耕培土,追施有機肥,施肥后及時澆水;第二次追肥在現蕾期,此時土豆塊莖膨大,需肥量增大,是需肥量大的時期,一般可畝施土豆專用肥5~15公斤,一般在封壟后不在追肥。
種肥:看土壤養分含量,如果養分低,可以畝施土豆專用肥15~20公斤,做種肥。種肥一般采用溝施或穴施施肥,與種薯不能直接接觸。
常見土豆專用硫酸鉀復合肥配方為46%(16-10-20)、51%(17-17-17)等常見配方。這幾款常見產品中含有優質腐植酸,不僅提高土豆產量和品質,還有改善土壤性狀,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功效。